(photo source: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一書,荷蘭人所繪的鄭成功鐵人部隊)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鄭成功對於治軍有一套,不過太過於嚴酷,此種方式對烏合之軍有其效果。
鄭成功他身經百場的戰役,對怯戰者、戰敗者常下令處斬極多。對貪瀆者、叛逆者也殺無赦,並常涉及全家。另一方面對有功者也大大的獎勵並提昇,對有抗爭的城 寨,常施行屠殺。從1649年(永曆3)9月起至1661年(永曆15年)1月止,鄭成功所誅殺的將吏計有75員,這些受誅殺的將吏大都是在作戰時怯戰、 戰敗者,黜降或其他罰責有9員,無分男女老幼全予屠殺的城寨計有八處。另外有6件殺貪誅叛。如此嚴刑峻罰配合獎勵,同期間對將吏的提昇、獎賞、爵賞,提授 計有300餘員次,而受黜革、降罰、綑責者計僅有三十餘員。每次獎勵的原因都是戰功,常有人一月數昇,又提昇不拘原有的地位,有一卒因戰功而大大提昇為都 督之事實。如此使將士用命,因而有30員鎮將以上的將領死於戰場上。同時也使僅佔有金門、廈門彈丸之地而能與滿清週旋10餘年之久。
鄭成功對軍士是以「膽勇為上,束兵次之」的理念來執行,所以將勇兵銳。常有在戰場上以繩索劃地為戰界,退越繩索者誅殺之,畏縮不前、無令後退者亦誅殺之。另一方面對衝鋒陷陣、斬將攀旗之功勞者于以獎勵。鄭成功本人也是勇猛異常,他計有七次在戰場上險遭顯不測的記錄。
因此鄭家軍是「怯者不敢獨退,勇者不敢獨進,膽勇成列,心力俱齊」如此軍威是造成戰場致勝的重大因素。 郭弘斌,2004,"治軍",《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p.28-29。
鄭成功的鐵人部隊,是中國軍隊的創舉,藤牌軍加上雲南斬馬刀,令敵軍十分害怕。
鄭成功在1658年(永曆12年)3月在思明集諸將提及去年在護國嶺之役中,殺敗河格商,得其衣甲,全身披掛是鐵,又幼時在日本見到日本武士的重裝備,因 而產生一個概念,若我們的人穿上鐵衣,當會更勇敢。而有部份將領反對,說那是騎兵的裝備,因鐵甲重達三十斤,如何在戰場上,進行追、退,行動因而受制。但 甘煇提出解決方案,只要平時在兩腳上綁上沙袋來操練,久了就不怕重。
因此鄭成功下令製造被掛、鐵面等裝備。又在演武亭設一大石重三百斤,將選中者,由鄭成功親自檢閱,令他提石繞行三圈。當場合格者五千人組成「左右衛武親軍」,號稱「鐵人」。每人月給銀三兩,有功者擢為營將。令左虎衛鎮陳魁統之。
戴鐵面、穿鐵裙,臉上繪有彩色彪文,其後徵得萬人,刀槍不入,常居軍隊之前鋒,執斬馬大刀,敵人皆以為是神兵,此鐵人部隊專門對付滿人之騎兵,及其他艱難的戰役。在 第一次與清軍對陣時,清軍看了就怕。在攻台之役中,荷蘭人見到了鐵人部隊,十分懼怕國姓爺,對鐵人部隊的壯盛軍容荷人對鐵人繪有圖像。他們的述說是:「… 他們(指鄭成功)的兵士有三種武器;一部份的兵有弓箭掛在背上,左手執盾,右手拿很重的劍;另一部份士兵則兩手拿著長木棍,木棍上有彎刀;所有的兵,除兩 臂和腳外,全身有鐵甲保護,上面有魚鱗似的鐵重疊…以盾牌作掩護向敵人衝鋒,穿入敵人陣中,勇猛無比,彷彿另有一個身體放在家裡似地,拚命地前進,雖然有 許多人被打死,他們也簡直不管,像瘋狗似地猛撞,也不回頭看…」此處所說的盾即是藤牌,很重的劍就是雲南斬馬刀。
對鐵人部隊的裝備在從征實錄的記載是:「設戎旗左右鎮,以林勝為左戎旗鎮,拔左衝鎮楊琦為右戎旗鎮,調各處鄉勇訓練銃器,配執銅百子花釬銃,設斬馬刀,不空歸木棍,每名兵另帶銃彈三粒在身,遇敵擲擊。 郭弘斌,2004,"鐵人部隊",《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p.37-39。
鄭成功的部屬,無論官、兵,人人都善用藤牌,通常藤牌之數量是與神機銃器相等。
藤牌戰法大約可分為六種: 一.滾向敵陣,專砍馬腳。 二.在砲矢攻擊下,以牌掩護登城。在海戰中跳至敵艦亦同。 三.以二人、三人為一組,一位舉牌作掩護,其他人作戰殺敵。 四.以眾多的藤牌結陣護身,團體直接衝入敵陣。 五.藤牌厝戰法,即以眾多藤牌相連成屋而進攻。又稱「圓陣戰法」常對付滿清騎、射見長的馬隊。 六.大帽子戰法。 郭弘斌,2004,"藤牌部隊",《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p.40-41。
施琅是鄭成功部將,降清之後,積極主張佔有台灣,個人心理的恨,非常恐怖。
施琅(1921至1696),福建晉江人。原名郎,降清後改名琅,年紀與鄭成功相仿,鄭成功起兵後與弟施顯、及甘煇、金裕、林壯猷等來投效。被提拔為左先鋒鎮。他體型魁梧,有軍事才華,智勇兼備,每戰英勇,卓著戰功,但恃才而驕。多次戰役有勇有謀,但與同僚相處不睦。 郭弘斌,2004,"施琅的叛逃",《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44。
在施琅、黃梧降清之前,鄭成功的將領只有殉職盡節,捐軀報國,戰死不屈之將軍,而無賣主求榮,附敵投虜之降將。施琅、黃梧甘於認賊作父,毫無民族意識為後人稱之為漢奸。滿清利用此二人分別向鄭氏將領招降。 施琅、黃梧並常藉各種理由設計分化鄭氏將領,引誘銅山守將蔡祿、郭義叛鄭,又造謠南澳 陳豹有貳心,達成鄭氏內部分化。鄭經即位時的王位爭奪是一個製造分化的大時機,各種正間、反間、謠言、引誘來達成明鄭內部的分裂。例如鄭泰之被殺,雖無明 顯直接明証是黃梧、施琅之輩所為,但造成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 郭弘斌,2004,"平海五策",《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53。 鄭成功急於反攻大陸恢復明制,未能成功,加以所佔有的澎湖、廈門無法養活軍隊,故有攻台的打算。
鄭成功在逐鹿中原失敗後,深受影響,為保証能中興明室故將眼光看到台灣。1656年(永曆10年、順治13年)鄭成功對在台灣的荷蘭人及在呂宋 的西班人不滿而發佈海上貿易禁令,並徹底執行。次年荷蘭駐台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深受禁令之苦,故派漢人通譯何斌(右圖)來到廈門,並以年輸餉銀5000兩(312.5台斤重)、箭柸10萬枝、硫磺千擔等要求開放通商。 何斌乘此機會向鄭方提出取得台灣之利「田園萬頃,沃野千里、餉稅數10萬」,並附上航海圖。
鄭成功北伐失敗後僅存金、廈二地,土地狹小,在糧食不足,又保持家屬安全上頗多困難,雖清軍達素的攻勢失敗羞憤吞金自盡,但滿清船隻、兵員損失無幾,隨時 都有可能捲土重來,鄭軍都在極度戒備緊張之中,如今得知「田園萬頃,沃野千里、餉稅數10萬」甚為心動。所以其自救之道即轉向為攻取台灣不失為反清復明, 立萬年之基必行之路。 郭弘斌,2004,"打敗荷蘭人,佔領台灣",《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p.69-70。
1661年(永曆15年、順治18年)4月21日(舊曆3月23日)中午,鄭成功起兵25,000人、船隻900艘攻台。船到澎湖即發生糧食不足的現象, 鄭成功下令就澎湖37島取行糧,得到回報是:「各嶼並無田園若種禾粟,蕃薯、大麥、黍、稷、斗升湊解,合有百餘石,不足當大師一餐之用」。以致在風雨中鄭 成功下令航向台灣。他當時說:「冰堅可渡,天意有在。天意若付我平定台灣,今晚開駕後,自然風恬浪靜。不然,官兵豈堪坐困斷島受餓耶?」
鄭成功的部隊一上岸即將荷蘭軍打得落花流水,西方人記述鄭成功的軍隊是:「國姓爺的軍隊中有弓箭兵,以對抗荷人的槍兵,又軍隊中有鐵人軍,每一人著鐵製的 鱗甲,包住全身,鐵片長度可掩住膝蓋以下,以保護到兩腳。這是一個武裝齊備的軍隊,他們與Thomas Pedel的戰鬥中,無視洋槍隊的威力,沒有一個人將死亡擺在心上,勇猛無比,不管周邊有許多人被打死,照常像瘋狗似的前撲。況且他們也有相當多的重砲及 充足的火藥。」這是黃種人第一次向歐洲白人爭奪殖民地成功的例子。
登陸不到1個月,實際僅24天即佔領全台灣,僅留下「熱蘭遮城」(ZEELANDIA),鄭成功十分有把握,看輕荷蘭人,也不急攻,留下一小部份軍隊包圍 即勇衛、侍衛兩鎮,圍困等待荷蘭人自動來降。鄭成功指示台灣(指熱蘭遮城)孤城無援,攻打未免殺傷,圍困使其降;隨將各鎮分派汛地屯墾,派提督馬信督轄兵 札台灣街守困之。這個作法也兼顧軍士的生命,荷蘭人遲早要降,也不急於一時,展現出大仁之心也。
其他來台軍隊在登陸後的第十八日,鄭成功就頒布屯田令諭,全力投入開發、生產。如此為徹底解決糧食問題,又可安頓軍隊及其眷屬。 郭弘斌,2004,"打敗荷蘭人,佔領台灣",《鄭氏王朝:台灣史記》,台史真原會,台北市,pp.73-75。 (未完待續,撰於2009/08/10) 延伸閱讀: 鄭氏王朝 台灣史記──我讀我見(1) Hsutung's BLOG 楊緒東專欄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