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負債八百億換來一場空

http://blog.roodo.com/subing/archives/9044667.html

馬政府之前不斷吹噓發放消費券的效果,聲稱可使GDP增加0.66%,甚至1%,完全忽視了所謂的「替代效應」。也就是多數人民使用消費券去購買的是原本就需要買的東西,並把錢存下來,沒有增加額外的消費,增加的只是政府負債而已。

現在消費券花完了,就讓我們來看看,是馬政府的吹噓對,還是主張有「替代效應」的人說的對。

台灣傳統上有一個特殊的貨幣現象,就是過年前每日的通貨流通數會大幅增加,因為家家戶戶都會提出大量現金為春節的消費預作準備。所以只要將2009年過年前的中央銀行「通貨發行數」,和之前幾年做個比較,就可以知道消費券有沒有促進額外的消費。

今年相較於前三年,現金流量明顯減少。消費券於今年1/18發放,距離春節年假有五個工作日(1/19-1/23,不計算假日)。把這五天的央行每日發行 通貨數,與2006-2008這三年春節前五個工作日的平均值做比較,合計竟然減少445億元!可見今年消費券的發放,讓人民降低了過年前現金提領的數 量,年假中的許多消費,是用消費券來支付的,這就是替代效應。

這個比較結果,馬政府或許會辯稱2009年的景氣較差,所以年前的現金提領本來就會減少;為了驗證此一說法是否成立,可將2009年與2002、2003 年做比較。那時台灣受到美國科技泡沫化的衝擊,經濟同樣不景氣。同樣以過年前5個工作天的通貨發行數做比較,可以發現今年比2002-2003年的平均值 還是減少447億元!何況2009年的平均國民所得(GDP)比當時高出近30%,通貨發行數理應較高,這證明了通貨發行數下降的原因不是景氣衰退造成 的,而是消費券的替代效應。

另外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就是消費券兌換回現金的速度。消費券在1/18當天,即發放了762億多,發放後多數民眾立即用來消費。過年後截至2/5為止已有 243億元的消費券回收,加上有許多商家收到消費券尚未兌換,可推估實際使用的金額應該與通貨發行減少的四百多億相去不遠。

最後以結果論,發放消費券後,今年首季營業稅收仍舊減少135億元,換算民間消費市場的銷售額,較去年減少2,700億元。因此,消費券不但沒有增加消費,也沒有預期的乘數效果。

所以馬英九的消費券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負債八百億換來一場空」,這樣惡搞亂搞,台灣的經濟與競爭力當然有史以來最慘。問題是這個政府還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比神仙還厲害,台灣人民你能奈他何?

(PS,感謝友人提供分析與資料)

http://blog.roodo.com/subing/archives/9044667.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