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現代三國演義-我讀我評(2)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醫師
2010/05/24, Monday

(photo source:《現代三國演義》一書,台灣民主國唐景崧在撫署中被擁戴,台灣從此脫離陸國滿清的統治系統,進入海洋世界)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清朝取台灣,不為台灣人民的福利著想,而是想利用「台灣」的戰略地位。

康熙皇帝決定侵占台灣,消滅「東寧王國」,除了不願見台灣再成其心腹之患以外,還因見台灣鄭氏政權腐化,水軍勢力萎縮,取之容易。又當時西洋各國見清廷與 日本不願意開放市場,便放棄經營台灣作為與清日貿易基地的想法,台灣地位頓失,紛紛退出台灣海峽。外力退出,清人可以為所欲為,這也是清人決議攻台的因素 之一。澎湖一戰,安平的東寧王國就宣佈投降。


清朝取得台灣後,恐留台無益,而有「棄台遷民」之議,充分暴露出大陸政權的「厭海心理」,然取台不易,棄台亦難,只好置官設治,乃於公元一六八四年(康熙 二十三年)設立「台灣府」,以今台南為府城,下設「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這是中國政權在台灣設治之始。自此台灣與澎湖成為大清帝國領土的一部 份。

姚嘉文,2007,“陸國清朝戰敗,海島台灣獨立",《現代三國演義》,關懷文教基金會,彰化,p.26。

對於兩岸來往,清朝政府採用「禁渡台」的政策,嚴禁大陸各省人民任意渡海來台灣。台海兩岸,雖屬一國,無異外邦。


台灣澎湖歸清朝統治後,進入黑暗時代。大陸政權及異族政權的滿清政府,受到台灣人民的反抗,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各種武力抗爭的事件層出不窮。


台灣本是海島,人民習慣海洋生活,清朝是陸權政府,與明朝一樣不重視國際貿易,台灣經濟型態受到影響。


清朝時代台灣最大的反亂發生在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的「林爽文事件」,清朝政府動員十二鎮中國大陸鎮兵來援,乾隆皇帝派親信福康安將軍親自入台指揮,戰爭經年,兵民死傷嚴重,軍事支出不計其數,成為大陸各省嚴重負擔,乾隆盛世由此中衰。

姚嘉文,2007,“陸國清朝戰敗,海島台灣獨立",《現代三國演義》,關懷文教基金會,彰化,p.28。

甲午戰爭的第二年,公元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簽字,清朝同意將台灣全島及其附屬各島和澎湖列島永遠讓與日本。然而台灣商民不服日本統治,
公元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五日(舊曆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日)成立了「台灣民主國」,以「藍地黃虎」為國旗,宣稱「台灣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預。設以干戈從事,台民惟集萬家禦之,願人人戰死而失台,絕不拱手而讓台」。這是台灣第二次成立國家,時期雖短,但意義深厚。
姚嘉文,2007,“陸國清朝戰敗,海島台灣獨立",《現代三國演義》,關懷文教基金會,彰化,p.29。

台灣要能夠「自決建國」,向全世界展現「獨立自主」的決心,台灣人民歷400年的無主無權、無國無法,一切依賴外來政權到現在,阿九成其大,ECFA是賣國的毒藥,其之不敢透明化,乃是中國黨與共產黨間的私下分贓。


中蘇友好條約及外蒙古換文,對中國的外交地位及國家利益影響很大,國民政府為什麼肯締約?雅爾達會議中,中國沒有代表參加,雅爾達會議的任何決定,在法理 上對中國政府是沒有拘束力的。但是提出請求中國承認的,是援助中國最多的盟邦美國,使中國政府不能不詳予考慮。中國政府當時的看法,認為若斷然拒絕「雅爾 達密約」,有破壞中美合作,與陷於孤立的危險,不能不忍痛予以接受。


於是,外蒙古就在蘇聯的幫助之下,經由公民自決投票的程序,獲得法律上的獨立。


外蒙古脫離中國,對中國影響很大,南京中國政府不能不謹慎從事,在宋子文與史達林談判中,爭執最大,幾乎使會議瀕於決裂的,就是外蒙古問題。「雅爾達密 約」,曾規定「外蒙古現狀」應予維持。宋子文表示,中國和美國所瞭解的維持現狀,是維持現在所有的狀況;蘇聯在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中蘇協定曾宣佈 尊重中國在外蒙古的主權,這即是現狀之一,中國不能變更這個現狀,承認外蒙古的獨立。但史達林以為協定原文中所謂「現狀應予維持」六字,擺在括弧裡的「蒙 古人民共和國」一名詞之後,其意義乃說明外蒙古的現狀,即是「蒙古人民共和國」;維持這種現狀,就是維持「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的現狀。所以中國必須承認 外蒙古脫離中國而獨立。


據參加當時談判的蔣經國回憶,他問史達林說:「你為什麼一定要堅持蒙古獨立?外蒙古地方雖大,但人口很少,交通不便,也沒有什麼出產。」史達林乾脆的說: 「老實告訴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軍事的戰略觀點而要這塊地方的。」史達林並把地圖拿出來,指著說:「倘使有一個軍事力量,從外蒙古向蘇俄進 攻,西北利亞鐵路一被截斷,蘇聯就完了。」

姚嘉文,2007,“蘇聯霸權壓境,外蒙公民自決",《現代三國演義》,關懷文教基金會,彰化,pp.36-37。

韓戰發生後,為了防止中共進兵侵占台灣,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公元一九五○年(民國三十九年)六月廿七日發表「杜魯門聲明」,提出「台灣地位未定」的理論,否認台灣主權已屬於中國,認為台灣在法律上並未因開羅宣言及波次坦宣言之發表而當然歸屬中國。

杜魯門總統聲明表示:「台灣未來之地位,必須等待太平洋地區安全重建,對日和平問題解決,或經過聯合國考慮後,再作決定。」


公元一九五一年(民國四十年)九月,盟國與日本在舊金山簽訂和約,日本表明放棄台灣、澎湖主權,
因為台灣的國民政府不能代表與日本作戰的「中國」,所以各國不許台北的國民政府參加和會。公元一九五二年(民國四十一年),日本另在台北與國民政府簽訂「中日和約」,同樣表明放棄台灣、澎湖主權。

日本雖然在公元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交出台灣,但主權的喪失上在六年之後(公元一九五一年)(民國四十年)。
從此,台灣人民就取得自己領土的主權。
姚嘉文,2007,“世界大戰結束,亞洲局勢變化",《現代三國演義》,關懷文教基金會,彰化,pp.47-48。

公元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一月十三日,中國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表示贊成「台灣民族獨立運動」,次年(公元一九二七年)二月五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兼廣東省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先生也表示:


「雖然台灣與中國同民族,但收復台灣未切合實際,不如鼓吹台灣獨立」


公元一九三六年(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五日,中國國國民黨政府頒佈的「五五憲草」第四條所規定的領土範圍就不包括台灣在內
,原文規定:
「中華民國領土為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西康、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陜西、甘肅、青海、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新疆、蒙古、西藏等固有疆域。」

這些主張與規定都是依照政治現實所為。台灣在中國(清朝)統治兩百一十二年,日本統治五十年,主權未定六年,前後兩百二十六年,如今回覆海國主權的獨立。此種事實現狀,逐漸被世界所了解與接受。

姚嘉文,2007,“世界大戰結束,亞洲局勢變化",《現代三國演義》,關懷文教基金會,彰化,p.49。

然而韓戰爆發以後,情勢有所改變,一方面因為美國的支持,台灣的安全更加鞏固,一方面卻也使中共開始戒忌台灣的存在,增加台灣的危險。在台灣台北的國民政 府,佔據聯合國中國代表席位,使中共無法進入這個世界性的國際組織。國民政府的「反共抗俄」及「反攻大陸」政治軍事政策與行動,配合美國對中共的圍堵政 策,被納入西太平洋的列島圍堵防線,在世界反共運動上發生不小的作用。因此,中共不能不面對這個敵對的台灣。其情形與三百年前大清帝國康熙皇帝,因鄭經介 入「三籓之役」,乃決意要消滅明鄭台灣的情形一樣。於是台海的危機接連不斷。

姚嘉文,2007,“海棠暮秋三國,潮流刷新兩岸",《現代三國演義》,關懷文教基金會,彰化,pp.52-53。

中共對台的統戰方式,由「武」轉「文」,軟硬兼施,this man-Ma成為中共運用的工具,ROC不亡,台灣人不保。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以後,逐漸改變對台灣的態度,從最初的血洗台灣的武力解放口號,進而為和平統一的政治統戰工作,以至於晚近的投資貿易經濟吸引的政策。


中共鑑於國民政府堅持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政策,認為可以利用,就在憲法中,將台灣列為其領土
,並在一九八二年(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通過的新「憲法」第三十一條這樣規定:

「國家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


「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

姚嘉文,2007,“海棠暮秋三國,潮流刷新兩岸",《現代三國演義》,關懷文教基金會,彰化,p.55。

後言:
台灣人,普遍沒有主權觀念,只想求平安放心過日子,故數佰年來,台灣的「主權」,皆為外來殖民掌握,ECFA之後的台灣,會是一場浩劫。

猶太民族無國、無主權,第二次世界大戰受到500萬-800萬的滅族,才想到建國有多辛苦。

台灣已經有國家的組織形態,比以色列建國更方便,祈求台灣人民於228大神護佑之下,以建立台灣國為信仰,如此方能保我子孫,生命財產的安全。

(全文完 ,撰於2010/04/02)


相關閱讀:

【影音】台灣人看台灣歷史-姚嘉文

霧社人止關-我思我見

十句話影響台灣-我讀我思,談到釣魚台的阿九

延伸閱讀:
現代三國演義-我讀我評(1)

楊緒東專欄

Hsutung's BLOG


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177&Itemid=79

1 則留言:

mickey 提到...

你的意見我看見了.但是我不需要.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