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扁札記(62)
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還要延續前朝兩岸政策?
陳水扁 2010.12.26 2010年12月23日,馬英九在總統府台灣綠廳接受平面媒體的專訪,特別引述民進黨 主席蔡英文在五都選前說過,民進黨更重回執政後,將延續前朝的兩岸政策來為馬政府兩年半來推動「一個中國、終極統一」的賣台降中路線背書。馬英九反問民進 黨還搞獨立、還推一邊一國的主張嗎?同時要求蔡英文主席表態清楚是否承認「九二共識」?
「不是冬至都在搓圓,何況冬至?」對最大在野黨主席說過一句對馬英九施政有利的談話,馬總統怎會輕易放過?我不曉得蔡主席是否真的說過,民進黨再執政後將 延續前朝兩岸政策的話,但從選戰策略來說,2008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就告訴過我,他要在兩岸政策與馬英九一樣,再來較勁兩人的治理能力與個人特質,事實 證明幾次選舉下來,光比候選人的治理能力及個人特質是不夠的, 何 況馬英九上台後,最大的問題就是兩岸政策,今天民調低迷最主要的癥結也在他的兩岸政策偏離台灣的主流價值。如果他的兩岸政策可以得到蔡英文主席公開肯定, 甚至2012年可能挑戰他、威脅他的民進黨,重新執政後,還要延續他的兩岸政策,民進黨變成馬英九連任的最佳助選員,台灣人民根本不必換人換黨做看看。民進黨1999年5月8日第八屆第二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現在列為黨章的一部份,其中第四點就規定,「台灣應揚棄一個中國的主張,以避免國際社會認知混淆,授與中國併吞的藉口。」馬 英九的兩岸政策,是在一個中國的架構下所釐訂推動,完全與民進黨的黨綱背道而馳,深信蔡主席不會說出那樣的話,或是蔡主席的談話不是那樣的意思,是被斷章 取義的誤會,民進黨及蔡主席都有必要說清楚講明白。不然2012年大選一定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甚至會讓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疲於應付。
所幸民進黨中央黨部最近的發言則多少有澄清的作用,非常值得肯定。12月21日媒體先披露民進黨的中國戰略,包括1.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互惠而非歧視、 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從屬,使台灣不可陷於中國設計的一中框架。2.從全球戰略平衡及區域安全的角度來思考台灣與中國的關係。3.以民主原則作為對外的 防火牆,對內的防腐劑,中國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須遵循民主程序,重大事項也必須由人民公投決定。4.民進黨堅持自由、民主、人權的價值,作為與中國的最大區 隔,並作為外交的戰略高點。民進黨的中國戰略對馬英九形成極大壓力,這也是馬英九在兩天後會反問蔡英文是否承認「九二共識」的緣由。
馬英九主動挑起的九二共識議題,民進黨發言人立即在隔天12月24日有所回應。林右昌說,民進黨從來不承認有九二共識,因為九二共識就是所謂的「一中共 識」。另一位發言人鄭文燦也強調,九二香港會談並沒有「九二共識」的說法,這是2000年蘇起所創造出來的名詞。國民黨在2000年政黨輪替後,說九二共 識是「一中各表」,但北京並未接受所謂「一中各表」的說法,美國官方文件更不曾承認。
很欣慰民進黨有關中國戰略的發言及不承認九二共識的主張,已經逐漸回到2008年以前民進黨執政時的一貫理念與不變堅持。所謂「一中各表」的「九二共 識」,是李登輝擔任總統時,中國國民黨政府陸委會主委蘇起在2000年4月28日所創造出來的新名詞,不但為蘇起本人所坦承,李登輝總統及首任陸委會主委 黃昆輝也在多年以後異口同聲表示,確實沒有「九二共識」這個東西。「九二共識」四個字出現在2000年國民黨選輸總統之後,距1992年香港會談已經八年 之久。在民進黨執政後,蔡英文正是陸委會主委,在四年任內翻遍九二香港會談的檔案文獻,就是找不到「九二共識」的文件,所謂「九二共識」是指「一中各表」 的共識,更不知從何而來?當年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其人生紀實<<勁寒梅香>>一書第266及267頁,就提到「九二共識」確 係蘇起在2000年4月28日所提的「新名詞」,中國方面是在2000年8月才附和(Accord)說,「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事實上九二香 港會談兩會雙方都無法接受對方的各項建議方案。海協會在事後編印的<<"九二共識"歷史存證>>一書記錄,海協會堅決反對台灣當 局把海基海協兩會共識歪曲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所謂「一中各表」就是「兩個中國」,北京不但反對「一中一台」,也反對「兩個中國」。
2008年4月1日台北賓館的「扁馬會」,我很誠懇地跟總統當選人馬英九說明,八年總統的經驗告訴我的確沒有「九二共識」這回事,那是自始不存在的東西, 後來中國所謂「九二共識」是指「一中共識」,「九二共識」是「一中原則」的重新包裝。這些道理及真相,馬英九不會不懂,只是為了欺騙國人,就這樣的自欺欺 人下去,還要擔任陸委會主委四年,最了解兩岸事務的蔡英文主席承認不存在的「九二共識」,未免把所有的人都當IQ笨蛋。
民進黨新的中國戰略論述,兩岸關係應「互惠而非歧視、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從屬」,及以民主為原則、遵循民主程序、堅持民主價值的主張,不啻是我擔任總統期間處理中國政策的八字箴言〝主權、民主、和平、對等〞的翻版。 台 灣承認中國人民共和國是另一個主權國家,不是所謂的叛亂團體,但中國對台灣作為主權國家的事實並不尊重接受,這是歧視不是誤會。中國不放棄武力犯台的企 圖,並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作為對台動武的法源依據,針對台灣部署近2000枚彈道飛彈及巡弋飛彈,日前來台的陳雲林說,因為雙方尚未解除敵對狀況,這是 武力相向的衝突,不是和平共存。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到2000年2月中國國務院發表的《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到2005年3月中國 人大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到2010年10月中共17屆五中全會通過的《第12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台工作,都把台灣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領土不可 分割的一部份,中華民國早已結束其歷史地位,現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及「中華民國政府」只是中國領土上的一個地方當局,將台灣納入一中框架,《促進祖國統 一大業》才是中共的唯一目的。這是將台灣從屬中國,不是彼此的對等。
民進黨的中國戰略主張中國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須遵循民主程序,重大事項也必須由人民公投決定。則2010年6月26日民進黨帶領全民走向街頭訴求反ECFA 要公投舉辦大遊行,如今ECFA已經簽署生效,並在2011年1月1日正式實施,和反ECFA公投提案則再三被馬政府悍然拒絕,民進黨對ECFA議題的基 本立場又是什麼﹖還要反ECFA要公投嗎﹖ECFA這麼重大的中國政策未經民主程序由人民公投同意,民進黨是拒絕接受還是算了﹖要不要終止ECFA﹖目前 的「一中憲法」早已不合時宜,民進黨黨綱又明定台灣應揚棄一個中國的主張,以免授與中國併吞台灣的藉口,如此重大的中國政策要不要透過民主程序由人民公投 制定台灣新憲法,俾以終結「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在經濟上,台灣不是一中市場框架下的邊陲與附屬;在政治上,台灣更不應從屬於中國淪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一部份,台灣要成為正常、完整的主權國家,必須積極參與國際社會,並透過民主程序由人民公投決定以台灣名義新會員國的身分申請加入聯合國。2007年的入 聯公投提案有272萬6499人連署,民進黨能夠背棄民意而不繼續努力實現人民的願景嗎﹖
樂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即將成立兩岸智庫,來研議《十年政綱》最重要的中國論述。2010年4月20日我在《蓬萊島雜誌》發表 《台灣與「中華民國」提《十年政綱》的核心議題》乙文,直指民進黨無法迴避台灣與「中華民國」關係的敏感課題,在台灣人民選擇決定前,民進黨的基本主張是什麼?與馬英九及中國國民黨的政策又有哪裡的不同?2009年12月的三合一選舉及2010年11月的五都選舉,民進黨以地方選舉為由可以技術性迴避掉。但2012年立委及總統大選,是中央級的選舉,攸關國家主權、台灣前途的路線選擇,任誰都不能閃避,民進黨更要勇於面對,有信心迎戰,並以大智慧提出具前瞻性的基本思維與具體作為。
回顧過去一甲子以來台灣與「中華民國」錯綜複雜的關係,不外分四個階段:
一、「中華民國到台灣」的兩蔣時代—
中華民國在1949年底就已亡國,但在台灣借屍還魂、借殼上市,直到1971年被逐出聯合國又死了一次。堅持「一個中國」是指中華民國,包括中國大陸及外蒙古,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叛亂團體,漢賊不兩立,兩岸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堅持一個中國的正朔。是「一中自表」。
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李登輝時代—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修憲將中華民國分成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為了
九二香港會談先成立國統會制定國統綱領,接受一中原則及終極統
一。1999年7月9日發表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但解釋這是 「一
個中國各自表述」。從「一個中國」到「兩個中國」是「一中各表」。
三、「中華民國是台灣」的陳水扁時代—
從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保証「四不一沒有」,到2002年宣示「台灣
中國、一邊一國」、2003年完成公投立法、2004年推動全國性公投、
2005年完成公投入憲、2006年廢除國統會、國統綱領、2007年以台
灣名義申請加入WHO及UN、2008年舉辦台灣入聯公投。主張一中一
台。是「反對一中」
四、「台灣屬中華民國」的馬英九時代—
虛擬中華民國包括中國大陸及外蒙古。回到「一個中國」,台灣不是
國家,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統一中國,而是台灣被統。中華
民國不見了,國旗收了起來,總統成為博愛特區的「區長」。中華人
民共和國不再是敵人,而是台灣的主子,台灣從屬於中華人民共和
國。一中不再各表。是「同表一中」。
民進黨《十年政綱》的中國論述,不可能回到兩蔣時代,也不至於沿襲馬英九時代的兩岸政策路線。蔡英文主席擔任國安會諮詢委員時,為李登輝總統研擬「兩岸是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那不是真正的兩國論,而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民進黨黨綱主張要揚棄一個中國,也不會回到李登輝時代。民進黨在蔡英文主席領導下的 新中國論述,如果不是「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主張,會是什麼?大家都在看! source: 扁辦新聞稿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